“邵氏出品可爱四兄弟,必属佳品”,这句宣传语曾经深入人心,在华人圈街知巷闻。邵氏电影王国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,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,曾主宰亚洲电影市场数十年,见证了香港电影从上世纪50年代可爱四兄弟的起飞到80年代中期的繁华。邵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副其实的拓荒英雄可爱四兄弟!
邵氏兄弟的父亲邵玉轩主要经营颜料生意,活跃于20世纪初的上海工商界。可惜邵家一门兄弟众多,却无人想要继承父业,几乎都进入娱乐圈。因为在娱乐圈做生意容易出名,父亲不同意,于是兄弟四人就另起外号:大哥醉翁、二哥邨人、三哥山客、最小的六弟叫逸夫。
1924年,大哥邵醉翁创办了“天一影片公司”,闯入了当时还在起步阶段的中国电影业。1926年,邵逸夫与邵山客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。1930年,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“邵氏兄弟公司”。经过他们兄弟的不懈努力,邵氏在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爪哇、越南、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拥有了电影院100多家和9家游乐场,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,称雄于东南亚影业市场。当时“天一”在上海,邵氏兄弟在南洋,他们南北呼应,分工协作,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电影王国。
1934年,邵醉翁把天一在上海的一部份资料运到了香港,在九龙清水湾设立香港分厂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天一结束了在上海的制片业务,将全部资材运往香港分厂,改名为“南洋影片公司”。1941年12月,太平洋战争爆发,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东南亚,香港、南洋地区相继沦陷,邵氏各兄弟的电影事业都大受打击,惨淡经营,陷入了困境。
直到1945年8月,日本投降后,邵氏兄弟才重振雄风。1950年,二哥邵邨人收回南洋影片公司并将之更名为“邵氏父子公司”。但是进入50年代后期,由于“电懋”和“长城”两大电影公司夹击,香港电影业竞争越发激烈,“邵氏父子”的小成本制作策略已无力招架新挑战。这使得邵邨人萌生退意,收缩电影制作的业务,转而大量收购戏院以及从事地产业。
1957年,邵逸夫从南洋来到香港,因为不满二哥作为,兄弟二人最终决定在业务上分道扬镳。1958年,邵逸夫成立“邵氏兄弟(香港)有限公司”。自此,“邵氏父子”只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,而“邵氏兄弟”则主管制片业务。
邵逸夫
进入60年代后,“邵氏兄弟”在香港市场称霸,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,获得过金马奖、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。邵氏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,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、大导演和名编剧,像胡蝶、阮玲玉、李丽华、林黛……无不出自“邵氏”门下。而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,其中《江山美人》、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、《大醉侠》、《独臂刀》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,在华人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。从默片到有声,从黑白到彩色,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氏家族献出的心血。
阮玲玉
独特的家族企业
在进入电影业之初,就可以看出邵氏兄弟天生具有经商的精明头脑。在天一,老大邵醉翁集总经理、制片、导演于一身;老二邵邨人任会计,内部掌握财务开支,从源头上把关;老三邵山客和老六邵逸夫精于发行。
从左至右依次为邵邨人、邵山客、邵逸夫
四兄弟不仅在公司行政上相互协调,在影片拍摄上也全员出动。公司成立之初,生产的十一部影片,基本上是邵醉翁执导;邵邨人、邵山客独立或联合编剧;邵逸夫不仅会编剧还能做摄影。肥水不流外人田,得来的抽成统统进入家族账下,公司家长式的管理,最大程度缩短了制作周期,因此使得影片具有很强的竞争力。
打造商业片王国
邵氏对香港电影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,在邵氏一统江湖之后,香港影坛逐渐由文艺主打转变为商业片成主流的局面。“邵氏兄弟”遵循的是一条更为纯粹的商业制片路线。邵逸夫一整套具有特色的经营理念中,“观众至上”论是其中心内容。
邵逸夫认为,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卖座,必须懂得迎合观众的口味,他虽然给予手下导演们很大的发挥空间,但是这些导演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,要拍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影片,而不是一味地孤芳自赏。比如黄梅调电影、武侠片、时装动作片、鬼片、风月片、清宫片、甚至包括贺岁片,邵氏公司把每一种类型电影都拍到了极致,并且一直向好莱坞学习,懂得运用高投资和大明星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。
邵氏的经营理念虽然没有被香港影坛全面承袭,但是对商业片从制作到营销的一整套理念,深刻影响着整个80年代的香港电影人。
“赚钱”是第一位
在邵氏的字典中,“赚钱”永远是第一位的。对于如何赚钱,邵逸夫有几个高招。首先是清水湾开山填土,大兴土木建造“邵氏影城”,其中有大型隔音摄影棚、置景场、办公大楼及彩色冲印厂,员工宿舍及各种技术室。
此外,邵逸夫还打造了一套管治制度,保障片厂可流水作业。从1959年建厂到1979年的20年间是邵氏称霸亚洲影坛的时代。尤其是在前10年,是邵氏的黄金时代,阵容强大,出片水准高,当时实施的计划就是“投大资、拍大片、赚大钱”。
从70年代开始,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。1985年,由于电视节目越来越精彩,抢走了大批的电影观众,邵氏公司在电视业和新电影对手的双重夹击下急流勇退,大幅度地减产、裁员、以及出租院线。邵逸夫也开始将关注的目光转向无线电视和中国内地,成为了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,出任董事局主席。1987年,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。
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,灯红酒绿,霓虹林立,年轻的邵氏兄弟只是众多电影淘金家中的一员。邵氏兄弟成立的“天一影片公司”,既没有靠山,也没有背景,有的只是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吃苦耐劳的天性。最终也唯有专心拍片的“天一”存活了下来,并在之后的颠沛流离中逐渐演变成“邵氏兄弟”,成就了一代“东方好莱坞”的传奇。尽管邵氏电影于80年代停止了制作影片,在华人影圈中渐渐隐去了昔日的锋芒,其电影城也转到电视台下用作拍摄电视剧集之用,但毫无疑问,邵氏电影是华人影坛的一块瑰宝。这个电影王国虽已成为历史,但留下的邵氏电影历久弥新。
责编:I.C.Y
更多精彩内容,请关注公众平台!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阅读为何范蠡是中国历史上结局最圆满的男人